Search

【#派派不派故事集】島嶼的名字叫什麼? #軍旅手記
⠀⠀
前陣子立法院剛好通過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派派不派故事集】島嶼的名字叫什麼? #軍旅手記
⠀⠀
前陣子立法院剛好通過華航和護照正名的議案。當我們用完餐回寢室準備午休時,剛好聽到一個在美國讀大學的 38 說:「台灣就是受中華文化影響啊~」,言下之意大概是覺得這樣的正名沒有必要。
⠀⠀
這樣的說詞自然讓幾個偏向台派立場的人跳出來,七嘴八舌地議論台灣文化的多元性,或用膝射般的邏輯回應:「你會因為早期英國移民地開墾,就說美國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嗎?」
⠀⠀
「嗯,又是這個話題啊。」自忖插不上話的我爬回上鋪,聽他們繼續討論。
⠀⠀
🇬🇧 在英國讀碩士的 66(上一篇〈你怎麼唱國歌?〉的主角)接著說,他可以理解華航會被誤認成中國航空公司的問題,但我們的國名就是中華民國,改了名字就是不尊重這個國家。
⠀⠀
這時候,一旁有原住民血統的鄰兵開玩笑地說了一句:「你們這些漢人都安靜!」
⠀⠀
🏝 這座島嶼到底要叫什麼名字?對中華民國派、台派以及原住民來說,每個族群的答案都不一樣。
⠀⠀
而這段無疾而終的對話,展現的其實就是不同立場間最典型的論述方式(甚至「島嶼」這個看似溫柔的說法也排除了澎金馬等外島)。
⠀⠀
面對台灣複雜的歷史,名字永遠會是個敏感話題吧……那我們的對話真的只能停在這嗎?我悲觀地認為。
⠀⠀
🌙 才這樣想著,那天夜裡,平常立場很台派的 62 講了一段話,又讓我產生另一種想法:
⠀⠀
「38 和 66 這些在國外讀書的人都說自己是『華人』。這個『華』其實一開始讓我很不能理解,為什麼要用『華』來定義自己呢?不過想一想又覺得,一個人在異國讀書、生活,人生地不熟的,也許就是需要一頂『華人』這樣的保護傘。不管是香港、中國、台灣或馬來西亞,大家在外結伴,也許比較不會孤單吧。」
⠀⠀
不管是文化根源或國家認同,這些討論到最後常常剩下價值觀的對撞,而正是因為台灣多元的歷史,很難真的說是誰對誰錯。
⠀⠀
🌎 不過當 62 帶入了他們在海外的處境,從人的角度出發,他們就不再是某個立場的代言人,而是因為具體的生命經驗,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產生某種想法的「活生生的人」。
⠀⠀
當我們試著想像或聆聽他們的故事時,我們漸漸能夠同理他們的想法。那麼,是不是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看我們自己的故事了?不管是因為原生家庭,或者是求學階段中的某本書或某件事,怎麼形塑成現在的自己。
⠀⠀
❤️ 用活生生的故事,去充實自己對他人的理解,而不是一味挑戰他人的價值觀。用這樣溫柔的方式去對話,或許能讓看似對立的彼此有更深刻的理解吧?
⠀⠀
在那個夜裡,我稍微釋懷的入睡了。
⠀⠀⠀⠀
____________________

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聊政治很難嗎?😩
⠀⠀⠀
【派派不派故事集】單元,透過分享真實經驗,
給碰到對話瓶頸或心累的你一些鼓勵和靈感。
如果你覺得有點收獲,就把故事分享給更多人吧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【對話千層派】發起鼓勵全民對話的運動,希望大家都能與身邊的人們討論政治、民生,交換彼此的資訊與觀點,進而相互理解、取得共識,一起找出打造理想未來的方法。
View all posts